清晨六點,某三甲醫院保潔主管張姐盯著排班表眉頭緊鎖:
李師傅負責的1號樓剛清掃完三樓門診區,又被臨時調往300米外的急診科處理嘔吐物,接著折返回住院部收垃圾……一天步數破3萬,有效清潔時間卻不足4小時。這種跨區奔波、無效耗能、突發任務打亂全局的困境,正是傳統保潔人力調度的頑疾。諾懷保潔管理系統的智能排班引擎,正將“人肉導航”升級為“算法導航”。
一、跑斷腿的保潔員:傳統排班如何制造效率黑洞?
當人力調度依賴經驗與紙質表格時:
- 區域割裂調度:門診樓與住院部保潔隊各自為政,邊界區成“三不管”地帶
- 任務碎片化:處理10個分散的嘔吐物比集中清潔多耗3倍時間
- 應急響應盲目:主管憑印象指派“空閑人員”,無視實際距離
- 動態調整失靈:會議提前結束產生的茶歇垃圾,無人及時處理
血透室真實困境:
保潔員每日6次穿梭于1號樓4層血透室與3號樓醫療廢物站,單次往返12分鐘。智能算法測算發現:集中轉運可省下68%路程,年節約工時超1500小時
二、諾懷解決方案:給保潔團隊裝上“路徑導航儀”
第一層:空間作戰地圖——打破區域壁壘
系統將全院劃分為動態網格:
智能融合策略:
? 毗鄰門診檢驗科與住院血透室劃為“特殊污染聯動作戰區”
? 垃圾轉運路徑重構:以醫廢站為圓心輻射狀收運
第二層:任務聚類算法——讓清潔路線“順路到底”
當早班任務池涌入:
- 急診留觀區3處嘔吐物
- 檢驗科窗口臺面消毒
- 門診洗手間補耗材
- 醫療廢物站轉運
系統自動生成最優任務包:
李師傅任務鏈: 1. 急診科A區(處理嘔吐物+補洗手液)→ 步行15米 2. 檢驗科窗口(臺面消毒)→ 步行40米 3. 醫廢站(順路轉運垃圾) 總耗時38分鐘 | 傳統模式需52分鐘
關鍵技術突破:
- 實時計算任務點間拓撲關系
- 污染等級高的任務優先綁定最近人員
- 耗材補給與垃圾清運自動合并至路徑節點
第三層:動態搶單池——應急任務秒級匹配
突發產科羊水破裂污染:
- 智能推送距離最近的王姨APP彈出:“產科3室急需處置 | 距您80米 | 完成獎勵2積分”
- 路徑重組原負責的普通病房清潔延后30分鐘,系統自動補償時間窗口
- 資源預置污染處置包存放柜GPS解鎖,刷臉直取
三、效能革命:從“疲于奔命”到“精準打擊”
某萬平米院區上線后:
- 無效走動削減:保潔員日均步數從2.2萬降至1.7萬,等同每日少爬40層樓
- 應急響應提速:嘔吐物處理抵達時間壓縮至3分鐘內,院感風險窗口期縮短70%
- 工時價值躍升:相同人力完成面積擴大25%,釋放的工時用于高頻接觸面深度消毒
優化內核邏輯:
空間網格化 → 任務集約化 → 路徑最短路 → 動態全局調控
結語:好管理不在“把人用盡”,而在“把路走短”
當諾懷系統重構保潔作業模式:
對保潔員而言,
告別日均3萬步的膝關節勞損,
任務包清晰如外賣訂單,
每一次出發都知方向、明終點——
體力終于用在刀刃上。
對管理者而言,
調度屏上跳動的不是人名,而是流動的清潔能量場;
突發污染告警時,不再焦灼“誰能最快趕到”;
節省的每一步,都轉化為醫療安全的護城河。
讓排班表從“人力分配清單”進化成“資源流動沙盤”,讓保潔效能從“拼體力”轉向“拼算法”——這才是醫院后勤數字化的深水區革命。
當李師傅指著運動手表對家人笑言:
“現在每天少走一個馬拉松,
但每個角落都比以前更干凈了。”
或許這就是科技賦予勞動者的最大尊嚴。
